促销中

云南文革史稿(上)

$43.00 最低$30.10



作者:周孜仁著

ISBN:978-1-951135-14-0(P-平装版)978-1-951135-15-7(E-电子版)

LCCN:2020 900513

出版:美国华忆出版社

版次:2020年 2 月第一版

字数:270千字


国内实体版两卷一起购买享受七折优惠

SKU: N/A 分类: , 标签:

内容提要

第一卷  阎红彦时代   阎乃中共陕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对领袖有农民造反者的绝对忠诚,对同僚则眦睚必报,是为中共史上著名的告密者。阎对所牧百姓有讲求实际之关怀,人颂德政;混迹政坛,亦深谙自保与弃杀之道。文革骤降,社会矛盾总爆发,阎进退失据,选择自戕。已然爆发的群众暴乱由此升级,开始长达十年的生死厮杀。

第二卷  军管时代   边疆多驻军。毛泽东用军队稳定局面,而驻滇军队矛盾重重,“三支两军”为乱民的仇恨火上浇油。无枝可依的老干部为自身利益,选边站队。云南省委大佬赵健民病重乱投医,充任一派智囊,放胆大干。群众派斗天平剧烈震荡升级,大规模武斗将云南高原拖入血火之海。直到中央大员对赵宣布“我凭四十多年的革命经验,有这个敏感,你对毛主席、对党中央、对我们有刻骨的阶级仇恨。”(康生语),将赵投入黑牢并军事剿灭民间武装“滇挺”,派斗才暂得消停。确保了毛泽东“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预期,云南两派斗争进入暗流涌动的冰河时代。

作者简介

周孜仁,1944年生于成都。1961年考入重庆大学电机系,1966年参加文革造反,任《重大“八一五”》小报主编。所撰时评《大局已定,“八一五”必胜》引起毛泽东的关注,被列为全国“五大毒草”之一。1969年分到云南,在省委办公厅做秘书。1974年被卷入一反革命集团案,贬到云南汽修厂做电工。1981年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1989年调到深圳任某公司经理,八年后辞职回滇,以著述、讲学为业。著有《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岁月回忆录》《云南文革笔记》《刘文典评传》《筑路喋血记》《周孜仁中短篇小说选》《云南文革史稿》(全二卷)等。

代序

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周孜仁印象(代序)

启 之

他爱说话,走路说,吃饭说,坐车说,参观展览时说,看电视时也说。所说大抵三件事,一是时政。香港游行,中美贸易,官场腐败,下层疾苦。二是文艺。王蒙冰雪聪明而精于投机,刘宾雁思想深刻而生性倔强。王蒙的作品透着京油子卫嘴子的圆滑,刘宾雁的文字像个闯关东的硬汉,硬邦邦的,只知道“第二种忠诚”。三是文革。他是在云南省委当过多年大秘,对阎红彦、谭甫仁等封疆大吏的政绩烂熟于心,他亲历四川文革,洞悉五花八门的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我想起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的一个细节——1973年,一个寒冷的冬夜,他为父亲送终,晚辈们抬着沉甸甸的棺木在荒野小道上艰难前行,他跟在棺木后面,竟忧心忡忡地与同行者探讨着林彪叛逃后的中国命运。

“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周先生把毛的教导融化到了血液里,落实到了行动上。只不过,他关心的是对文革的反思,他要进行到底的,是做一个“时代的书记员。”

上中小学的时候,周是天才小画家,在家里挨打,在学校获奖。在大学,他是学霸。搞文学,他是高手。如果让他搞电机,三峡水库发电机组的设计师里应该有他的名字。可是,如果让他加入作协,他则兴趣索然——他不想被人豢养,不想参加那个小圈子的游戏。不想像那些人一样,为了出本书,为了得个奖,思想被扭曲,心灵被污染。“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揣着明白装糊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拿起笔的第一天,他就把这些格言毫不吝惜地贴在了那些同行的后脑勺上。

他的处女作是长篇小说《狂飙曲》,写的是重庆文革,主角的原型是重庆大学“八一五”的头头吴庆举。吴拿到手稿,欣喜若狂,让人复写了若干份,在重庆疯传。1977年初,吴庆举派心腹将一部最精美的手抄本送交作者。心腹上车前,吴庆举叮嘱他:“记住,一路上就是被人砍了手,砍了脚,也不能把这手稿弄丢!”吴庆举对此书的重视可见一斑。

重视此书的还有重庆市委,公安局立案调查,迅速查明了作者,迅速定下了罪名,并迅速派人到昆明,将那罪证和罪名一同交给云南省委。而就在这个文字狱出笼之际,作者被送进了医院。

那天是1977年7月22日,当晚全厂开大会,传达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会议结束,他把三岁的儿子放在自行车的大梁上,推着车下汽车厂附近的眠山陡坡。突然,一高度近视,却不肯戴眼镜的青工,车后座上带着女朋友,从坡上飞车而下,狠狠撞到他的右腿上。他被撞倒,孩子也跌落尘埃。当时正是下班时间,在围观者的斥责下,肇事者把他送到云南大学医院(今昆明医大附一院)。

X光片清楚地显示了这个青工造成的后果:他的右腿膝关节腔踝髁间棘骨折。关节骨折是没法治的。医生告诉肇事者:“你得侍候他一辈子了。”那青工一听,浑身瘫软,与女友齐哭。周先生请他们暂停:“快叫你家人来吧!”青工的父亲和姐姐来到医院,一个老实巴结的平民,一个中学教师。商量的结果,每月给周先生15元营养补助费。

医院不收他住院,他被抬回家。四处求医问诊,终于被一家中医院收留。但是,半个月后,他让人把自己抬回家——跌打损伤膏治不了他的腿。

骨头有自愈功能,一般的骨折只要准确复位,用木板、石膏把断裂处固定起来,那些断裂的骨头(医学上叫“层板骨”)就会把周围组织中的微血管戳破,血液在循环中会产生一种酸性物质,这种物质会将断裂骨头的两端软化溶蚀,使之渗透融合,最后结成一体,结合后的骨痂则会被身体吸收。也就是说,要是你的肋骨、腿骨、腓骨骨折而没有位移的话,你根本不用看医生,不用吃药打针,只要老老实实躺上三个月,断骨自然就会长在一起。这是哺乳动物进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前提是,要得到这种酸性物质,第一要有血管,第二要保证血管中的血液的正常循环。
点击查看全文

导 言

云南作为边疆省,自古以来,距离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显得很遥远。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清代诗人孙髯,联中论及滇史,曾引“宋挥玉斧”一典,其意盖云,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曾拔下绾发的玉斧在地舆图沿大渡河一划,称“此外非吾所有也”,其后150年西南疆果然鲜有边患。元明以降,虽然中央政权驻军屯垦,官吏由“土官”改为“流官”(所谓“改土归流”),逐渐强化了对云南的统治,但毕竟山河阻隔,云南的社会、政治、经济一直与全国的政权中心关系都相对疏离,直到上世纪50年代,用铁血手段建立的中共中央政府才终得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

事虽如此,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云南的经济、文化总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其丰歉治乱,对全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直到1965年1月,第一条“通向国内”的铁路“贵昆线”才正式开通(原来仅有一条俗谚“云南十八怪”之一的“不通国内通国外”的滇越“米轨铁路”和一条更窄的“吋轨铁路”从锡城个旧通至盛产豆腐的石屏县)。昆明机床厂(前身为抗战时期建立的中央机器厂)曾被誉为“全国八大机床厂”之一,其拳头产品“坐标镗床”销往内地,尚需绕道越南,从海防港转运广西再入境中国。据官方统计,1966年云南的工农业总产值47.5亿元,仅占全国的1.87%;财政收入5.4亿元,仅占全国的0.97%。点击查看全文

目录

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周孜仁印象(代序)/启  之

 

导  言

卷一 阎红彦时代:从管涌到溃堤

第一章  文革前传

1.1.循吏

1.2.“大跃进”中的德政

1.3.告密与小说《刘志丹》冤案

1.4.“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省委文件

1.5.“于梁反党集团”

第二章  狂飙初起

2.1.高治国与“四月提纲”

2.2. 照葫芦画瓢:“三家村”云南分店

2.3.工作组:“反右”旧梦的破产

2.4. 以攻为守

2.5.“八二三”风暴

2.6.力不从心的反扑

2.7.“破四旧”:转移斗争大方向

2.8.“三字兵”与“九一四”风云

第三章 溃堤

3.1.走出“三家巷”

3.2.造反个案及“大数据”

3.3.阎红彦的困境

3.4.关于方向和路线的话题

3.5.走向深渊

3.6.硬汉赵健民

3.7.死事

3.8.余音:“一·一三”大裂变

 

卷二  军管时代:狂奔的仇恨与错位的篱笆

第4章 大洗牌

4.1.乱哄哄的开台锣鼓

4.2.用枪杆子扎紧篱笆

4.3.老干部的焦虑和迷惘

4.4.赵健民找“婆家”

第五章  从“四二六”到“五二八”

5.1.“四二六”事件:首次大武斗

5.2.力量重组·角色转换·舆论战

5.3.“五二八”“五二九”:一个夸大的“惨案”

第六章 钦差大臣的昆明之行

6.1. 1967年的夏季形势

6.2.谢富治、王力到昆明

6.3.“八八批示”

6.4.“八四大会”和“摧资兵团”

6.5.力量的重组和转移

第七章  云南第一次大武斗

7.1.关于云南武斗的概述

7.2.主力军

7.3.占山

7.4.“抢”枪那些事儿

7.5.热战

7.6.武斗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八章  政治“过山车”

8.1.“八派”的嘉年华

8.2.迷乱的诸神

第九章  第二次武斗时期的血火高原

9.1.第二次武斗的基本特点

9.2.昆明拔钉子

9.3.农村包围城市和集体杀戮

第十章  走向“滑铁卢”

10.1.权力真空下的云南乱局

10.2.西征计划

10.3.官史记载和民间的现场记忆

10.4.末日

10.5.大神陨落

第十一章  又一回“过山车”

11.1.失控的云南乱局

11.2.虹山口学习班

11.3.吊诡的“四八指示”

11.4.关于“四八指示”的解析

第十二章 尘埃落定

12.1.“平西王”谭甫仁

12.2.权力果实之树下的乱拳横飞

12.3.黄兆其的太极功夫

12.4.关于干部入阁

12.5.为何谭甫仁偏爱“八二三”

12.6.“凯旋”在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