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谦的如影人生

$36.00



作者:王学礼

ISBN:978-1-951135-40-9(P-平装版)978-1-951135-41-6(E-电子版)

LCCN:2020 905558

出版:美国华忆出版社

版次:2020年4月第一版

字数:319千字

SKU: N/A 分类: ,

内容提要

该书反映了孙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革命人生,折射了延安审干、批《武训传》、反胡风、肃反、反右派、反右倾和历次文艺整风,以及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伤痕文学”等历次的政治运动和文艺思潮。他曾是我国电影界最火的当红作家,他创作的大陆首部反腐败电影还未公映即被封杀,反右时曾违心地撰文揭批丁玲,也因言获罪从北京折戟回到山西,去世后抱憾未能叶落归根而葬于大寨的虎头山上。他“山药蛋”风格的文学作品和浮沉曲折的个人命运,留给我们太多的经验教训和人生启示。

作者简介

王学礼,1962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山西师范大学毕业。1981年8月参加工作。在《中国赵树理研究》《黄河》《山西作家》《中学数学》等刊物发表文章。《孙谦研究》主编。著作有《我们的孙谦》(2012年)、《孙谦文集中的文水方言》(2016年)等。

前言

我们应当记住作家孙谦

 

杨占平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谈到写农村社会、写农民生活的作家,不能不把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作为重要人物评价。他们以鲜明的创作主张、大量的优秀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坛上赢得了地位,并被研究者称之为“山药蛋派”。

这几位作家如今都已经辞世,但他们一直恪守现实主义原则,始终坚持人民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不忘记做农民群众代言人的情怀,以及他们的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像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马烽和西戎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马烽的小说和电影《饲养员赵大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小说《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李束为的小说《老长工》《于得水的饭碗》,孙谦的电影和小说《陕北牧歌》《万水千山》《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胡正的小说《汾水长流》《七月古庙会》;马烽和孙谦的电影《新来的县委书记》(《泪痕》)《咱们的退伍兵》等等,都成为文学史上值得研究的课题。

由于特色明显,“山药蛋派”成为许多从事农村题材写作的作家学习借鉴文学观念和艺术主张的样本;不少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个流派作为典型代表,从中归纳和总结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走向;而在山西文学界,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青年作家。与此相关联的,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文艺评论家在系统地研究赵树理、马烽等作家,出版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人物传记。然而,关于骨干作家之一孙谦的传记却相对较少,公开出版的只有笔者一本列入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山西历史文化丛书”,第十三辑中三万多字的小册子《人民作家孙谦》。可喜的是,孙谦的老家文水县从事行政工作的所谓文学“圈外人”王学礼先生,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十几年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与孙谦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采访许多作家、评论家和孙谦亲属,集中精力写出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传记作品《孙谦的如影人生》。

承蒙王学礼先生的信任,我阅读了这部作品的初稿、二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每次阅读过程,好像孙谦老师的音容笑貌就在我眼前浮现,在跟他进行朋友间的坦诚交流,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与创作坎坷道路;同时,更为学礼先生对孙谦老师的真挚感情所打动,他这部书的准备与写作过程,体现出一个后辈人对前辈乡贤的尊敬与责任。学礼先生的日常工作与文艺并无多少交集,他做这项工作纯属个人意愿,不会给他增加提拔职务的业绩,更不会带给他经济利益,但他义无反顾地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原因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孙谦的精神以及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仅在于作为山药蛋派成员,在坚持大众化、人民性的方向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更多的是他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文学垦荒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艰辛探索,可以这样说,他的人生命运,就是共产党革命的写照,就是新中国电影的浓缩。”透过学礼先生的这部《孙谦的如影人生》,我们看到了孙谦的坎坷人生与创作过程,也看到了一位真实的作家形象。孙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许多特点,是非常值得后辈作家学习的。他淳朴的人生,他谦逊的态度,他一以贯之的文艺观念,真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因此,我们这些后辈文学工作者,应当永远记住作家孙谦。

读《孙谦的如影人生》,让我想起1996年3月5日孙谦走完了76年的人生路逝世后,他的沙场战友、文坛知音、电影剧本合作者马烽,代山西省作家协会撰写的挽联:“晋军宿将,文坛主力,讴歌劳动者,扎根黄土地,笔下有真情,华章传后世;农民儿子,共产党人,襟怀荡正气,朴实似老牛,竭诚扶幼苗,风范映千秋。”

马烽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孙谦勤奋笔耕,创作出数百万字的小说、电影文学剧本、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从中不但可以闻到浓烈的泥土芳香,而且可以看到鲜明的历史轨迹,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深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喜爱,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电影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从《孙谦的如影人生》中,我们能够看到,同“山药蛋派”其他几位骨干作家一样,孙谦也是从一名抗日游击队战士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战争年代,他主要在晋绥根据地从事新闻宣传和文艺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专业作家,用作品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他特别关注农村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发现农业政策上出了偏差,感觉到农村工作中有了失误,他敢于直言不讳向有关领导部门上书,反映真实情况。由于特定时期极左路线严重,他几次因为讲真话或用作品真实地反映问题,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身处逆境,但孙谦却忠贞不渝,信仰弥坚,他在晚年曾自我评价说:“回顾我所走过的路,又宽阔,又坎坷。说它宽阔是:在党的培养下,我这个粗通文字的人,居然会成为作家,还多少给人民作了点有益的事;说它坎坷是:建国以来,从批判教条主义、概念化、无冲突论、干预生活、写个人命运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大否定,哪一次运动我都是被批判的对象……但我不灰心,也不想算旧账。”事实证明,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是正确的,历次运动对他的批评或批判是不公正的。因此,他的人品和文品都受到文艺界人士的称赞,他的作品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孙谦明白文艺作品不能过于肤浅地展示生活,应当有一定的认识深度。所以,他的每一篇小说或剧本,都要提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用人物与故事阐释问题的尖锐复杂。这样的创作思想,是他一生创作恪守的准则。他的艺术表现方法,可以大致概括为:追求浓郁的地方色彩,使用通俗易懂的叙述语言,注意设置矛盾冲突和较强的故事情节。他之所以这样写,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群众能读懂或者看懂,喜欢读喜欢看。他一生写出过20多部电影剧本(包括与马烽合作7部,与成荫合作2部,与林杉合作1部),除《未完的旅程》《万水千山》《谁是被抛弃的人》之外,都是表现农村生活的,都曾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

最能体现孙谦创作思想的,是从1982年到1987年的5年中间,他与马烽合作写出的四部电影文学剧本,即:《几度风雪几度春》《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除《几度风雪几度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拍成影片外,其余三部拍摄成影片上映后,都引起过强烈反响,获得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也多次捧回了“金鸡奖”、“百花奖”、文化部奖、“解放军文艺奖”、民政部扶贫奖、山西省文艺创作奖等等国家级、部门及省内奖项。这些奖项,是对他们辛勤笔耕的回报。

孙谦已经成为故人,但他的人品、文品和作品,我们永远不应当忘记。感谢王学礼的《孙谦的如影人生》给大家提供了不应当忘记的理由。

2019年7月16日于太原

后记

孙谦先生是山西省文水县人,作为乡贤,我关注研究他,最早是受王金钟先生的启发,从2007年正式开始的。

2012年,编著了纪念文集《我们的孙谦》后,我斗胆到太原请尚未谋面的传记专家陈为人先生作序,在听了我的工作汇报之后,陈先生说出了要我写“孙谦传”的提议。作为一名文学圈外人,我深感自己能力不足,学养不够,在连连推辞中,却由此默认了这副重担。

孙谦仅仅初小文化水平,他的精神以及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仅在于作为“山药蛋派”成员,他在坚持大众化、人民性的方向上,作为“党员作家”对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更多的是他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文学垦荒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艰辛探索。可以这样说,孙谦的人生命运,就是共产党革命的写照,就是新中国电影的浓缩。这是吸引我做这件事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采访孙谦夫人王之荷、“五老”唯一健在的胡正、马烽夫人段杏绵、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孟犁野、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内蒙作协原副主席杨啸等,去外地专访孙谦四弟孙怀珍、孙谦晋绥时的老战友王志强,远赴上海电影博物馆、长影旧址博物馆、大寨的虎头山。山西省作协的许多作家家里更是不知跑了多少遍。为了全方位搜集孙谦的史料、书刊、文物等,虽然没有跑断腿,但因上火嘴上好几次起了血泡,血压也不止一次骤然奇高。回想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正如曹雪芹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我采访、相识的每位作家朋友,都热情为我提供他本人的大作和有关的资料、照片,并直言分文不取,由我任选任用,一字没提“版权”“酬劳”之类的要求。还有太多素不相识的朋友给予我热情的帮助,有的看到我征求缺失史料的网上求助后,贴钱第一时间快递给我寄来,真是一曲曲“爱的奉献”。这些,我都一一记在心里。

我于2018年春动笔,到初夏初稿出来后,请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杨占平先生和周宗奇先生初审,一向关心此事的陈为人先生远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探亲,也放下了自己紧张的案头写作。三位先生非常认真地审稿,都提出了修改的高见。此后,我又不断查找到不少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多次对书稿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从第一稿的40万字到第二稿的36万字,改到第四稿时成为38万字。2020年之初弥漫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强迫”我宅在家里快两个月,让我完成了呈现在大家面前31万字的第五稿,以此作为2020年4月孙谦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与献礼。

通过这本书,我想要向大家展示的,是孙谦先生七十多年艰苦卓绝、砥砺前行、犹如电影一样的人生画卷,也希望大家把他的人生足迹,做为人民电影事业发展、人民共和国成长的一个影子,由此来管窥那段惊心动魄、波涛汹涌、改天换地的历史长卷。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心和目的。

感谢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孟犁野先生、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王兴东先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吴迪先生对我无私的指导关怀;感谢山西作协的杨占平、周宗奇、陈为人、毕星星以及内蒙作协老作家杨啸等先生对我热情的支持帮助,感谢若干参考书目的作者对我撰写这本心血之作的得力铺垫。对书中的不足和问题,我恳望文学界、电影界的朋友以及广大读者,一是给予从宽谅解,因为此举并非我的本职,二是提出批评意见,以后咱继续努力改进。

王学礼  2020年3月18日于文水

目录

序  言 我们应当记住作家孙谦 (杨占平)  

第一章   家乡成长

 

  1. 汾河西畔的木匠人家
  2. 淳朴民风下的童真少年
  3. 老枣树院子里的伤疤故事
  4. 阎锡山也并非浑身都坏
  5. 迷路的小货郎要当兵

第二章   新军战士

  1. 从军官教导团到二纵队政卫队
  2. 宣传队组长当了前锋剧社导演
  3. 在紫团洞秘密加入共产党
  4. “晋西事变”后担任警卫排长
  5. 随吕梁剧社赴延安学习

第三章   宝塔山下

  1. 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
  2. 在部队艺术学校第一次看电影
  3.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见到毛主席
  4. 战斗剧社在延安的汇报演出

第四章   晋绥从文

  1. 晋西北文联下派的文化部长
  2. 在保德县创作第一篇小说
  3. 解放区的“抢救运动”
  4. 文艺整风结出丰硕的果实
  5. 一张群英会上的五人照
  6. 参加太原前线工作团
  7. 刘胡兰村和南安村的那三天那一夜
  8.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9.毛泽东对崞县土改工作团的批示

第五章   东北触电

  1. 西北电影工学队向东影进发
  2. 在敌人的封锁线上连夜突围
  3. 未能拍片的剧本处女作《盐》

第六章   “花园”风云

  1. “花园饭店”里的中央电影局
  2. “三板斧”后的声名鹊起
  3. 《葡萄熟了的时候》与批判《武训传》
  4. 葡萄烂了后的“人干论”反思
  5. 电影圈内的两个外号和两个笑话
  6. 今夜雨疏风骤下的史东山与关露
  7. 肃反中一碗救命的“面疙瘩汤”
  8. 剧本创作所撤销后的海南岛之行
  9. 亏钱的获奖影片与引蛇出洞的右派
  10. 回晋前悔恨一生的两篇文章

第七章   离京回晋

  1. 列为“白旗”被禁映的反腐题材片
  2. “炒了一次回锅肉”的反党分子
  3. 《大寨英雄谱》与“农业学大寨”
  4. 因批判大连会议而扭曲的战友情
  5.  山西省委交给的三项写作任务

第八章   文革磨难

  1. 因江青“纪要”禁映的《万水千山》
  2. 住牛棚、烧锅炉、红裤带
  3. 夜审捅刺刀、横尸地下室
  4. 赵树理惨死在他生日的前一天
  5. 下放大寨公社后的“精神折磨”

6.都是张天民《创业》“惹”的祸

第九章   劫后新生

  1. 遵命在煤矿半年多的体验生活
  2. 胡耀邦: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泪痕》
  3. 如影相伴、惺惺相惜两知音
  4. 紫团洞原来在壶关县?!
  5. “农村三部曲”的忧民情怀
  6. 访日的豪饮与访美的惊讶
  7. 荣享“人民作家”与束为魂归吕梁

第十章   松林落叶

  1. 病中的牵挂
  2. 郭凤莲的泪水
  3. 我们永远的纪念

后   记  (王学礼)